——写在国际博物馆日前夕
刘曙光
2025年05月16日08:5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确定每年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1978年,多国开始组织相关活动。48年来,国际博物馆日从一个意在吸引社会和公众对博物馆事业了解、参与并关注的全球性行业节日,逐渐演变为一个博物馆人向社会和公众“主动告白”博物馆参与社会文化生活、承担社会职责的宣示活动。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样一个颇有忧患意识的话题,不仅表明博物馆行业对国际局势持续复杂化的焦虑,以及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进步的惊叹,还再次反映出博物馆人对自身与所处社会环境紧密关联的强烈意识,以及联合更广泛的跨地域、跨专业力量,共同承担保护传承人类文明和文化遗产重要使命的坚定决心。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秩序进入剧烈动荡和深刻调整期,各国博物馆积极采取适应性和创新性举措,从实践、理论研究、行业标准建设等角度努力实现未来博物馆发展愿景。
国际博物馆协会已基本完成修订《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以反映当下的“博物馆价值观”。《准则》除延续规范博物馆传统职能(如收藏、展览、研究、教育等)外,还添加了促进多元化、提升社会关注度、承担可持续发展使命与发挥领导力等内容。例如,《准则》明确提出博物馆是具有社会责任的机构,应关注不同社会群体的历史、现状和未来,通过加强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博物馆多元化与可持续化发展,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世界各地博物馆争相做出的探索实践,是推动《准则》修订的源源动力。美国规模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位于芝加哥的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开创了多种面向不同社群的文化和科学项目。该馆展出一座在新西兰毛利文化传统中被视为神圣之地的毛利人聚会所。馆方与毛利社群合作,邀请他们在这里举办传统庆典和公共文化交流活动,使这座“活态展品”成为社群生活的一部分,这也是目前新西兰境外仅有的三座毛利人聚会房屋之一。
坐落于加勒比海的旅游胜地安提瓜和巴布达群岛,致力于挖掘并展现鲜为人知的本土历史,而不仅仅是西方殖民者的航海冒险故事。2023年,该地设立了安提瓜和巴布达遗产信托基金,专注修复历史遗址,探寻群岛历史故事,并为当地青年提供遗产保护培训和就业机会,旨在“培养明日的遗产保护领导者”,打造真正属于本地社群的博物馆。
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变化让全球博物馆行业面临各种新挑战,同时也为博物馆带来新机遇,激发新思考。相比以往,博物馆更加活跃地在全球视野中展现自身的专业形象和社会担当。曾经看似“保守”“传统”的博物馆,正在成为拥抱理念和技术创新变革的先驱者。今天的博物馆,不仅为多元社会公众提供可及的文化体验场所,还为塑造可持续的未来社会贡献着不可或缺的文化力量。
以法国为例,负责管理全法百余处古迹遗址和博物馆的法国国家古迹中心,多年来持续孵化初创文化科技产业,鼓励博物馆和遗产地为创新技术或方案提供“试验场”,将虚拟现实、三维建模、动作捕捉、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展览、科研和遗产保护工作。例如在枫丹白露、巴黎古监狱等地,使用手持可移动增强现实导览设备,能够以实景为基础模拟展示遗址原貌。法国海军府博物馆则应用三维声景系统,通过可佩戴设备实时感应观众移动路线和头部动作,激活环境音效和富有故事性的讲解,营造观展的沉浸式体验。
中国博物馆界是国际博物馆网络的重要成员和负责任的合作伙伴,遵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导向、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有效参与国际博物馆行业热点议题,为推动文化交流、丰富文化内涵、促进民族间相互理解、合作与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和文化力量。自2013年起,中国博物馆协会联合故宫博物院,协同国际博协在北京建设了“国际博物馆培训中心”,至今已成功举办16期常规培训班和1期非洲特别培训班,学员覆盖6大洲的75个国家,受到广泛赞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留下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创新性推动博物馆国际交流合作,贴近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的文化习惯与心理规律,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提升中华文化在全球文化版图中的深度和广度。
(作者为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6日 17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